作者:中联科创特约嘉宾尹智
CG(计算机生成)会不会取代HG(人类生成)?AIGC将大大降低UGC(用户生成内容)的门槛,而在PGC(专业制作内容)领域,还只会是辅助角色 part1——
铺天盖地的AIGC,铺天盖地的ChatGPT, Midjourney ,Dall-E 2, CG从生成文字,符号到语音, 图片,到视频 ,到3D模型 ,人工智能似乎在揭示: 内容创作是有规律的,规律隐藏在作品里,只要是规律,就可以被学习并再次创作出来。艺术真的和理工类科学一样是有规则有模式的吗?当然有,否则院校里就不会把艺术类专业当成学科来教了;问题是,如果艺术只是基于规则的内容制作,人类还会有触及灵魂的艺术大师,震撼心灵的作品吗?如果苏轼的词,李白的诗,达芬奇的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莎士比亚的小说,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都可以只用规则模仿出来,人类还需要所谓的"艺术"吗?还需要探讨艺术和"人性"的关系吗?
工具可以提高内容创造/创作的效率,智能相机和程序可以比专业摄影师更快更多地拍出照片,但无法取代我们作为"人"对"美"的感受,尤其是针对个人的审美观,这是一个非常私人而且涉及面极广的事,甚至可以说一个人对美的认知,是一个人所有 知识和经历的浓缩 —— 或者说,如果没有这些"人"的经历,包括喜怒悲欢,生离死别,何以沉淀凝聚出触及人心的作品呢?我听过一个说法,一件艺术品的呈现形式,只是艺术品的一部分,艺术家创作艺术品的心路历程,人生经验,也会融入艺术品中成为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看不出艺术品好在哪里,因为我们不知道背后的故事,我们欣赏时,无法加入作品和艺术家创作经历人生境遇联系的维度。
这个话题极为庞大,这一篇先聊艺术,下一篇,会从技术角度探讨,AI为什么可以创作,探讨AI创作本质上是对各种内容特征的抽取重构组合;为什么对UGC和PGC,人工智能是完全不同的角色。 —— 仅代表尹智个人观点 Ken's personal view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