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_手机
智慧照明_手机
聊聊新基建:基建对人类发展进程有什么影响?新基建新在哪?
发布时间:2020-05-30 14:10:39 TAGS:
作者:中联科创特约嘉宾尹智
一直想讨论一下最近的当红话题,新基建。我的习惯是聊“新”什么前,先看看“旧”什么是什么,以及在历史上的位置和影响。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能源,或者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管理的历史。大到国家文明,小到个体器具,能更高效的利用和配置资源,就更能获得生产力和战斗力。人类发明了各种技术和工具,去达到这一目的,弓箭是把人的力量聚于一点快速发出,子弹和枪是把火药的能量集中投递到目标,煤,电,石油都是把历史聚集的能量,通过物理化学反应尽可能高效释放出来。宏观层面,各种生产,战争都需要把资源聚集,调配,再针对目标集中作用。这样一来,用来联接,配置和传送资源能量的平台介质就非常重要,这其实就是基础设施,人类不断提高资源能量配置投递的历史,就是一部基建史。小到一个士兵一组部队,这样的平台介质就是武器,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这个平台就是海航铁路机场电网,通信网络。如果我们回顾每一次工业革命,国家层面的应用基本都开始于基建领域,这并不是偶然。
北京中联科创告诉你新基建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基础设施领域贡献了蒸汽火车和铁路。这大大提高了陆地资源运输的效率,英国开始在工业发展中逐渐领先,德意志统一的过程当中,普鲁士也是因为铁路建设比较发达,兵力和战争资源能够迅速输送,从而屡战屡胜。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能够击败俄国,铁路运输物资的作用也非同小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电力网和电报网。电力网使人类可以首次用远高于机械速度远距离投递大能量,人类可以开始克服物理距离和气候等限制,调度能量丰富的部分,去开发能量暂时不充裕的地方。电报网使人类开始真正可以进行远距离协同,当信息以光电的速度被长距离传送后,基于信息的资源统一协同配置,就成为了现实。克里米亚战争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战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报被用于指挥战争,英法首脑和军事部门可以于千里之外实时掌握战争实况,并由此配备战争资源,也当然也成为英法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了能量和信息的实时协同,真正的全球化协同才成为可能。铁路,电力和电报网络,使英美这样的国家,可以把自己的影响力和管控力真正扩散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也使得世界每个角落的资源可以汇集到帝国的核心统一管控。伦敦,华盛顿和纽约就像是当时的云中心,这些基础设施网络就象当年的互联网。
我们最为熟悉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中,互联网出现了。信息高速公路,承载,采集利用了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资源,信息。因为信息可以全球自由流动,实体资源就开始更顺畅,更合理的开始全球流动。没有互联网这种基础设施,地球另一端的供应商和投资方并不会知道,地球这一端有合适的客户,也就不会有他们的资源合理的流向正确的市场。我们也不会知道离我们两个街区的一个小餐馆里有我们正在寻找的美食,所以也没有办法告诉一个正确的快递小哥,把我们要的这种资源合理的传递给我们。如果说铁路网港口海运网促成了物资的自由流动,电力网承载了能量的自由流动,电报电话和互联网则促成了数据和物理资源的虚拟孪生的自由流动,这些基础设施使经济发展所需的一切要素,物资,能源,资金,信息可以高效流转,从而可以高效达到优化配置。没有这些基础设施,世界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还只能是局部、低效地联接和流动,也只能远远滞后于实际情况地局部优化。
下一代智能工业革命,迎来了新基建。而新的基础设施,会把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从根本上还是会象前几次基建革命一样,最终向两个方面发展。第一,让更多的资源能够接入基础设施网络和节点,第二,让接入基础设施生态体的资源,能更加有效率的流动和传递。互联网已经把很多物理世界的数字孪生以各种数字形式接入了这个网络,但相对于物联网和5G,能随时随地把万事万物都接入基础设施生态体,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数字世界还只是冰山的一角。我们曾经惊叹,互联网媒体一天的数据量就超过了历史上所有传统媒体数据量的总和,而未来物联网的一天,或者是一场VR直播的数据量,可能就远远超过了现在所有互联网媒体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数据量。传感器和5G技术会通过可穿戴设备以从未有过的频率采集人类的身体数据,未来我们的常规体检不再是一年,半年一次,而可能是每天一次,每半天一次,因为有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和节点(比如广泛分布的自动采样点),我们可以很容易数字化血液等身体样本。
而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又会更加智能,更精准地监管这个基础设施生态体。我们的能源网络会通过如毛细血管的子网络和每一个使用者连接,随时知道,甚至预测能源的需求;我们的交通运输网络会随时看到资源的移动并实时找到最优路径;我们的城市大脑,国家大脑会综合基础设施网络和节点里的所有数据,判断出经济需要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流动。
 --------  仅代表尹智个人观点 本文有借鉴吴伯凡和罗振宇观点
阅读(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