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未来的石油黄金,为什么数据交易却很难?
数据资产化, 数据变现是数据话题的又一热点,但其实很少有企业或组织能做到直接把数据变现,我觉得直接的原因,是数据作为商品的特殊性,缺乏交易标准和市场普遍接受的定价交易规则。往深里说的,数据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私有性,衍生价值难以界定归因等属性,造成了上面说的直接原因。 就拿一类数据做例子,个人数据。用个人数据来做精准营销,定向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等的故事,讲了很多年。但市场上一直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原因之一当然是涉及到个人隐私和个体权益,很多个人数据的采集,实际上是不完整不充分的,GDPR之类的法规,让未经数据主体主动允许的数据采集和使用变得几乎不可能。在中国,很多这种涉及个体的数据运作,很多都游走在二方数据和个人数据之间的红线附近。这和数据的使用非排他性,以及关联(聚集)催生价值的属性有关,我原来有专门的文章讨论过,数据一旦关联其它数据,其价值密度是成倍甚至几何倍数增长的,比如一个人有一种罕见的健康特征,如果单独用,其实没什么作用,但如果和特定病例和医药医疗数据结合,就可能会论证出一种新药的研发有效性,瞬间产生巨大的价值。这种特性使数据确权和价值归因界定变得非常难,一方面这个人的健康属性当然算是个人资产,但医疗研究机构也很委屈啊,没有他们投入大量研究,关联大量其它数据,这种个人资产怎么能产生那么大价值,产生新数据呢?那这块价值蛋糕,双方应该各分多少呢? (个体数据确权和价值开发这个话题,可以借鉴个人著作权的思路,下一篇文章里会单独来谈)
如果用市场经济的思路,如果双方协商好价格,让数据主体主动有偿分享或者同意使用他们的数据呢?这里又有两个思路。第一个是短期的,小规模,case by case的,就是在一些具体的场景,通过一些权益的激励,让数据的主体主动给出,或者同意自己的数据被采集和使用,比如最常见的扫码关注就送积分或者扫码入会送杯咖啡,这种类忠诚度的数据运作方式我会有专门的文章来讨论。
第二类就是考虑一个长期的,相对固定的模式,能不能让数据主体主动出售他们的长期数据,或者数据使用权?几年前国外就有人做过这种尝试,既然我在线上线下的隐私无时无刻不被窥测,那不如我主动把我这些数据出售好了。这个思路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具体操作的难点就回到我文章前谈到的直接原因,数据的交易现在还缺乏一个有效的市场体制和基础设施。任何一个商品大规模交易的基础,就是有一般分类分级的规则和相应的普遍接受的定价,从标准度高的黄金,石油,大豆,到标准度不高的艺术品,都需要有一定的品质区分标准和定价原则,并由此市场会有基线价格和一般心理预期价格。而即使我们谈论一个数据细类,也会发现很难去定义一个标准,还是拿个体数据说,如果把世界上的个体数据分成一万类(这还只是一种分类),每一类还有80万个不同个体,每一类中的个体数据会有从几个到几千个不同属性,而且有些属性每时每刻会动态变化,一类个体可能下一时刻就变成另一类个体,那数据买卖双方如何能就交易标的标准,规格快速达成一致呢?可能讨论什么是个人数据,就需要不少时间。
要解决这样的困境,我的个人思考,首先是需要有公认的权威或者市场认可的机构,专门来制定可交易的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易使用的标准;其次还需要有相对可以普遍接受的CDP个体数据库,以及一个数据(潜在)价值的评估模型。这里先谈第一个方面,还是拿个体数据而言,如果我们都公认一个数据模型,公认模型的属性集,数据精度,数据项含义等等,这样大家就很容易能知道这样的个人数据,可以有什么价值,能有什么应用,这样市场就可以很快给一定参数(规格)的个体数据定价并提供交易渠道。其实目前数字营销的PA (程序式广告)里的RTB方式,就是这种思路的雏形,在这个生态体系里,提供数据交易场所(其实是媒体资源交易,数据交易是一个支持功能)的,叫广告交易网络ad exchange,数据的拥有方,叫DMP, 数据的购买方(有偿使用方),叫DSP,因为有了基于数字技术构建的交易机制和平台基础设施,数据使用方DSP可以在瞬间从数据提供方DMP那里得到预先有标准定义的受众个体数据,并根据个体数据的相应属性,光速做出决定,是否要向这位个体受众显示广告内容,可以出价多少。
我觉得其它数据使用或者交易应用场景,可以参考这种模式,下一篇文章里,我们会重点探讨,制约数据市场化交易的几个问题,可以有哪些解决思路,需要哪些前提和基础 --------------- 仅代表尹智个人观点。 Ken's personal view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