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_手机
智慧照明_手机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影响人类行为认知和管理方式?
发布时间:2020-05-26 10:33:39 TAGS:
作者:中联科创特约嘉宾尹智
英剧黑镜第3季第1集,描述了一个评分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评分,能够根据每一个人的几乎每一个行为,以及他人对行为的评价,动态发生变化。这个评分会影响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就基于这个评分。所以处在这个网络的人类,无一不拼命的用评分系统鼓励的行为标准塑造自己,期望获得其它高评分的人好的评价,点赞。
当然把人所有的行为都量化评估,并作为唯一评价这个人的依据,是很有一点夸张。不过这个思路,在5G,物联网和大数据成熟期到来的时候,确很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人应该被自己的行为所定义,这个其实是自古以来的共识,不过近代之前,信息处理和鉴证技术一直没有什么重大进展,除了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商贸中举这类事,一般人绝大多数行为是没什么真实记录,行为数据的颗粒度实在是太大,而且作假也不难,很多杀人犯都可以伪造个身份换个地方重启人生,反正数据也不通,即使这样,基于品行的评估体系还是一直被使用,科举之前唯一的社会晋升机制,九品中正制,就是这类,只不过基于的不是严格的数据,而是民间的口碑。但信息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情况就开始变得根本上不太一样了,因为数据采集处理发布,有了一类自动化全天候的机制和工具,电脑和互联网。一个人在网上待的时间越多,这种行为数据集就越完整,颗粒度就会越细,评价也就越精确。蚂蚁金服就是依据网络电商行为给个体信用打分,这已经类似于古代的举荐人的角色。
北京中联科创人工智能影响人类的行为方式
而5G,物联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成熟,会将这种机制推向更高的一个层次。我觉得,至少有几个方面,基于行为的应用情景,会有大的飞跃:
第一当然还是个人信用应用。蚂蚁金服固然做得还不错,但其数据维度还是过于单一,很多人不在阿里系电商里活跃,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个人信用,甚至金融信用不好。很多线下的涉及信用的行为数据并没有被采集,更没有被整合到个体信用档案中,在不久的未来,我觉得个人的金融信贷数据,细到每一个分期贷款和还款,会跟交通违章数据一样,实时整合到个体的信用档案中。这样做的好处,自然是让信用好的人,愿意披露更多数据的人获得更多的认可和便利。现在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很方便的获取这样的数据,也可以很有效地识别那些只愿意披露利好自己的数据,而隐藏不利数据的行为。
第二是营销领域。前面我有篇文章聊过,营销的理想境界,是在不显著增加营销成本的前提下,通过一切可以使用的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营销力量,鼓励一切可为自己营销的行为。在5G时代,每一个不同形象,不同传播影响力的人的每一条自媒体内容,每一个自拍,每一次转发,每一个评价点赞,都可以被精准捕捉和处理,并结合个体的影响力评分加以奖励和强化。而对比以往的激励机制,粒度大到一次销售转化(佣金),参考因素少到基本只考虑成交额,未来的行为的正向反馈机制会如此精准,人们会在每一次行为后都会发现其效果。同时,强大的社交应用和5G网络,使每一个人都可以变成一个媒体,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创造,转播,传输原本只有专业媒体可以处理的内容(实时高清,VR,3D,)。
另一个营销领域的应用是UB(User based)的销售(我觉得更精确说应该是Activity Based)。目前能看到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UBI, 基于用户行为的保险。有的车险公司已经可以根据车联网的数据,动态的制定客户的车险保费,目前参考的数据维度和颗粒度还很粗,仅仅是类似于急刹车次数,开夜车的次数,与前车的距离这样几个参数,但已经是可以开始识别有好驾驶习惯,低出险风险的客户了,而未来随着采集数据分析精度越来越细,我们的车险可能不再是按年买,甚至不是按季度买,可能会根据我们的驾驶行为,按月按星期来调整和支付。我个人觉得基于行为的定价(UBP)和产品提供(UBO),在服务行业,尤其是会员式服务,自助餐等资源共享型行业,会大有作为。以后购买服务和非独占式产品的定价方式,会大量基于销售对象的历史/实时使用行为和习惯,而不是传统上的成本+利润,这不仅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也有利于形成客户良好的使用习惯。
—— 仅代表尹智个人观点 Ken's personal view only
阅读( 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