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_手机
智慧照明_手机
智慧城市应该多用"视觉中枢"
发布时间:2023-05-18 18:35:28 TAGS:

作者:中联科创特约嘉宾尹智

智慧城市应该多用"视觉中枢" ——


特别喜欢来访的同仁们提有才的问题,前天一个区政府的干部预备班的访学团,有一位就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大意是,城市治理场景如此之多,数据量如此之大,怎么来解决数据采集的性价比问题呢?难道为了采集更精细的数据,我们就要一直增加传感器的数量吗?非常好,我觉得他应该是经历过传感器之多,传感器种类之杂,传感器数据整合之麻烦的痛点。我答,一个健康的人,一般情况下最主要的信息感知来源是什么呢?自然不是我们的"传感器" - 触觉,味觉和嗅觉器官,而是我们信息收集效率最高的感知工具 - 视觉器官,70%以上的信息会来自于眼睛,这不仅因为视觉是一种非侵入式的信息采集方式(不象触觉,嗅觉和味觉),而且一般说来,视觉的信息量是最大的,信息丰富程度是最高的,引发"脑补"效应的作用是最强的。那这样的话,一个有人参与,或者主要用户和对象是人的系统,是不是也应该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手段呢?为什么我们印象里不是这样呢?


这是因为,机器视觉科技成熟之前,机器是没办法解读视觉信息的。我每次讲人工智能的由来都会提到,以往计算机看到的任何影像,对其来说都是0和1,计算机既不关心,也不擅长分辨影像里的信息,里头是人,是路,是车,是建筑,是打架,是火灾,对其而言都只是一些用0和1表示的像素而已。因此以前我们的智慧城市,城市大脑,都只是更多采用传统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方式 - 用大量数字感应设备,以数字的形式来收集信息,这在我看来其实并非是最佳方案,而是一种权宜之计。


而当我们有了能够直接解析原始信息(语音和影像)的技术之后呢?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让城市,园区,社区用一种更自然,更非侵入,更高效的方式来采集数据呢?如果视力正常,我们总不希望自己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把周边摸一遍,闻一遍,尝一遍吧,既然对人是这样,那一个以人为本,由人使用,为人服务的数字系统,为什么不多借助一些视觉的信息处理呢?采集端少一些固定的传感器,用可转动的摄像头来捕捉更多信息,不失为一种改进策略。当然,影像采集设备,和数字传感器并不是绝对互相替代的关系,有些数据,比如温度,湿度,压力,特定气体含量,用传感器会更精确更有效,这就像人的视觉和其它几感无法互相取代一样。在下一代智慧城市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大比重的"视觉"数据,也会看到更多对"城市视觉中枢"的选择。 —— 仅代表尹智个人观点 Ken's personal view only

阅读( 320)